席泽宗,1927年6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1944年,席泽宗进入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即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里他读了许多课外读物,其中有张钰哲写的科普著作《宇宙丛谈》,正是此书使席泽宗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那是三十而开的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文采斐然,让席泽宗痴迷不已。于是,他找来更多的天文学书籍,悉心研读,还夜观天象,并默默许下此生献给天文的宏愿。当时,中山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天文学系,席泽宗把目光瞄准了这里。
后来,席泽宗在上海考取了中山大学天文系。1948年元旦,他在广州《越华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预告今年日月食》。此后他一边学习,一边在广州《建国日报》、《前锋日报》、《南方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报纸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1950年冬的毕业前夕,席泽宗想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中山大学教授邹仪新给张钰哲写了一封介绍信,“大作《宇宙丛谈》的一位读者,经过种种辛苦,越过万水千山,将要求教于作者门下,您当有自傲之感。”但毕业时,中央人事部把他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科学出版社前身),担任《科学通报》的编辑工作。席泽宗很遗憾没有成为张钰哲的门徒,但幸运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竺可桢,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恰好主管编译局的工作。在席泽宗眼里,竺可桢是真正的科学家,“老好人,学问很大”。尽管时年席泽宗只有二十来岁,但竺可桢在学术上对他提携有加。
作为中国第一代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生前从事科学史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不仅为中国科学史学科的建制化付出了自己的精力和才智,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极具学术价值的论文。席泽宗不仅参与起草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中的科学史部分,还筹备建设了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等。不仅如此,席先生还忘我地投身于科学史教育工作和活动,全心全意致力于后备人才的培养。1991年,席先生膺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从1957年我国成立这个学科起,50年来,他是我国国内杰出的科学史院士之一。他,见证了科学史这门学科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以及与国际的交往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