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健康5月13日消息 (晏珊)“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相见。”从医十三年,北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高杰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行医的座右铭,想患者之所想,用行动拉进了医生与患者心与心的距离。
图为北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高杰
沟通或许比医术更重要
一身素色白大褂,帅气的面庞上总挂着微笑,一开口温暖的话语很自然地就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很多患者都亲切地称高杰为“阳光男神”。
“你真心对待患者,患者也会真心对你好。我从2002参加工作至今,没有接到过一个患者的投诉,没有与患者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这句话让新华健康的记者不禁想到“好大夫”等网站上,患者对他全篇的赞评。说到其中的秘诀,高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医生,要想获得患者的信任,过硬的医疗技术是最基本要素。此外和患者沟通的能力也很重要,它是一名医生的‘软实力’。”
来肝胆外科就诊的多为高龄患者,且病情严重复杂,往往还伴有肝炎或者肝硬化等病症。 “这就更需要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那些患肝癌,需要做肝移植手术的患者,一定要让他们清楚为什么做、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医生将怎么处理、最差的结果是什么,提前给家属打好‘预防针’。他说,“沟通上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想问题,及时沟通可行的治疗方案,绝不强迫他们做什么,让病患和家属自己做决定,绝不说‘一做就好了’或‘不做就不行了’这类话。”
多年的从医经验告诉高杰,医患沟通最敏感的时刻,就是治疗中“出乎大家意料”的时候,比如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等。他说:“ 今年3月份,有个河北做肝癌切除手术的病人,术后第十天突然发生大出血,第一次用三腔二囊管止住了。几天后由于管子压住了食道,需要拔管,我事先告诉患者及家属,拔管时可能再次发生大出血,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让家属提前有个心里准备。结果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病人拔管后再次大出血,一两个小时就去世了。但是家属仍然非常感激我的救助。
“对抗病魔,医患最要紧的是要风雨同舟。医生不是神仙,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地救助每一个病人。”高杰说,“只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沟通,99%以上的患者及家属都会理解并配合。”
肝胆春秋抒写医者仁心
Live和Liver是两个英语单词,Live译成中文是“生命、生存、生活”。而在Live的后面添加一个小小的字母“r”,这个单词就变成了“肝脏”。仅仅只是添加了一个字母,人的生命就变成另一种景象。
生与死,只在一线间。而肝胆外科是一门高难度的学科,高杰为何选择在这条生死线上起舞,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高杰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患了癌,那时候医疗技术还很落后,再加之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很恶劣,三年后他的父亲就过世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那时我在心底暗暗发誓,长大后我一定要从医,我要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我的双手让更多的患者减轻病痛。” 这个信念成就了高杰。1995年,高杰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实现了他的医学梦。2002年高杰硕士毕业,正式开始他的从医路。 2013年底,一名得了疝气的流浪汉躺在急诊科的病床上,生命垂危。而高杰刚下手术台,得知后不顾自身劳累,赶忙把他推进手术室,并先为他垫付了手术费。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终于把他从 “死神”手里夺了过来。当这名流浪汉痊愈后,高杰又帮他联系民政部门,把他送到了求助站。
“他的肠子都坏死了,再不救就有生命危险,”当被问及为何要救一名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时,高杰严肃地说:“在我面前生命不分贵贱,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穿上这身白大褂,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职责。” 一把手术刀,凝结了他全部心血,寄托着危重病人生的希望;肝与胆,方寸之地,生死攸关,愿高杰继续抒写生命的奇迹。
最幸福的时刻是看着患者康复出院
奉献,是医者救死扶伤的义无反顾,也是看见病人重新走向健康的幸福。医生把时间给了病人,但对于他们的至亲却挤不出时间。医生把健康给了病人,却无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今,拥有“四重身份”的高杰经常忙得分身无术,他既是一名临床医生,一名科研员,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项目负责人,还是一名父亲。“我首先是一名医生。”高杰说,他始终将诊断疾病、服务病人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其次,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再展开科研。同时,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每次医疗援助行动他都会报名,因为医院工作繁多未能参与一些行动,但他的心总是跟随着同事们一同奔赴“前线”。
“现在我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时间不够用。”白天在医院做手术,晚上泡在实验室查资料,做科研,像很多医生一样,高杰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为此他满怀歉疚。
“我从来没有陪妻子逛过一次街,带儿子去过一次公园。儿子五个月时,我去美国攻读博士后,等回国后儿子都两岁了,错过了他成长中最重要的时间。”高杰遗憾地说,妻儿也抱怨过他,但更加担心的是他的身体。
去年,高杰医生突发急性胃炎,诊治为hp三个加号,这就意味着如果再多一个加号,就会导致癌变。消化科医生一再催促地赶紧办住院手续,他却说:“你看那么多病人等着我,吃点药就好了,不用住院。”查房,出诊,接手术,带科研,病重期间,消瘦的身影仍然出现在一线,高杰没有请过一天假。
谈话期间,高杰不停地打嗝,“这是上次急性胃炎留下的后遗症。最近,晚上有几台接台手术,无法按时吃饭,可能导致胃病又发作了。”他说,“现在的身体大不如35岁以前了,以前做一台大手术,睡一觉就好了,现在十几个小时站下来,出了手术室腿沉得像灌了铅一样,有时甚至还会吐血。”
“没当医生时候,对医生的辛苦只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当了医生之后,才发现这份辛苦也是一份喜悦。将患者从‘死神’手边拉回,看着他们康复出院,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说到此,高杰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十几年的从医经历,如果说从没有过委屈,那是骗人的。当遇到不理解自己的患者或是家人的埋怨时,高杰也曾想过“我这么做到底为了啥?转行做别的医生不一样也能治病救人,干吗非得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但还没等他想清个所以然,患者就找上门来了。检查、治疗、手术,一系列的工作让他忙得团团转,那些无谓的事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去,“慕名而来的患者那么信任我,我怎能不全力以赴!
对于不少后辈同仁觉得“医生行业压力大,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困惑,高杰说,“我喜欢这个职业,我就想当一名好医生,我觉得将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会越来越好!”而被问及多些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是否是他最大的心愿时,高杰说:“不是。”在他眼中,医院能为急需手术诊治的患者多提供一些床位,让医患不要为床位发愁才是他最大的心愿。除此之外,他建议优秀的青年医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多到基层医院实习工作,为更多的患者解决“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