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 >详情

原来你还可以是这样的三峡……

2016-09-06 10:24:58 华龙网
江水奔流、壁立千仞、激流险滩、千帆竞渡、巫山云雨、猿声啼鸣…… 提到三峡,人们头脑中最先出现的也许就是这些意象, 而这些意象的来源正是我国传统诗文对三峡的大肆渲染和吟咏。 从小学课本中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到中学课本中今人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峡的。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404

纤  痕

陈可之油画作品欣赏

▼▼▼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559

思想在此居住

 


除了自然之美,三峡更具人文之美。神话和传说:巫山神女、昭君故里……


尤其被视为三峡之魂——纤夫,这群终身搏斗在激流险滩中的英雄以及他们身后那深深浅浅的纤痕更是震撼人的心灵。

 

一声吆喝、一声长啸,使尽全身力气弓腰拉纤,他们的号子声像是来自万丈断崖下,撕裂人心,久久回荡在逼仄的峡谷内,回荡在三峡的漩涡里和悬崖间。

   

秋冬之际,江水回落,一处处险滩和危石都露出来了……纤夫拉着上行的船步履维艰,一步一步地前行。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628

峡江岁月

 


有专家统计过,从唐代至清朝中期,仅来往于三峡及其周边地区的河流上,常年以“大江拉把手”为职业的纤夫就在万人之上。如果说帆船时代的长江三峡是一条黄金水道的话,那它也是一条纤夫拉出来的水道。近千年的三峡纤夫生活劳作的世界,是拉出来的三峡。

 

纤绳在峡中险滩磨出的“雕刻”,最能击中人心灵的敏感部位,岩滩上遍布着深深的沟槽,让人震惊激动——这是纤痕。除此之外,还有纤桩、纤滩、纤道、在激流中拴船的牛鼻子。虽然纤夫的形象目前早已随着帆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纤夫在石头上刻下的生存印记,那么顽强,江水冲不掉,泥沙埋不掉。

 

时光虽流逝,纤痕却雕琢了永恒的三峡群魂。纤夫们赤裸全身(仅头上包着头帕),身体倾斜与河滩的乱石呈45°,或许直抵石堆,河谷的冷风嗖嗖狂吹,绷直的纤绳随着他们近乎爬行的姿势深深地勒进他们的肩头……那深深的凹痕,心算着深度:5厘米、7厘米、10厘米……这是纤绳陷进石中的深度,难道不也是勒进纤夫血肉中的深度?此景清晰着岁月的苦难,也模糊着我们的视线。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634

纤痕颂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纤痕随处可见,有的裸露,有的已被草丛遮掩。纤夫们经年累月地用纤绳在岩石上磨出的这些深槽,几乎像历朝历代的编年史一样,是他们记录自己命运和历史的特殊方式。巫峡中有个香炉滩,逶迤绵延1500多米,纤痕不是几十、几百道,而是几千道……


洪水季时,泛黄的江水在落差极大的险滩上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船只几乎无法逾越,三峡沿途尽是大面积的险滩,每处滩上满是纤痕。到11月,江水一落,进入枯水期,近岸边的险滩石头上,更是如此。有个下马滩在峡谷中延续有300多米,宽达200多米,一块块巨石上几百道……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643

穿越亿年的飞翔

 


三峡游,是现代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情趣。


观纤痕,是启迪和刷新现代人精神匮乏的一种主流能量。


当我们欣赏三峡绝色美景时,不仅要看夏季丰水期时江水浩荡、一泻千里的豪迈,更要看冬季枯水期时水落石出、险滩激湍叠现的惊险!她不仅有下行时早发白帝、舟行一日千里的畅快,还有上行时处处险滩、一寸寸挪动的纤夫脚步!她不仅有神女、屈原、昭君,还有船工、舵手、纤夫!不能只看水面上的悬崖峭壁,还应看河滩上的纤痕、纤滩、纤桩…


套用著名作家--杜鸿关于纤痕的文章结尾,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吧:


“站在栈道上,看到纤道上长满了绿树。联想到,昔日拉纤人的足迹想必是非常肥沃的。因为那里面有他们的汗水。汗水里的盐与血是很好的营养。故纤道肥沃。人们往往只知道女人的怀抱有一种肥沃。没曾想到,这些拉纤人的脚步,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肥沃。显然,他们与女人的肥沃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一种是食物转化成生命,一种是生命转化成食物。”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650

红帆

 

 

陈可之油画作品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656

纤夫的皱褶让寒风也蹑脚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703

峡江唱晚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709

飞越江河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715

岁月留痕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720

黄金水道

 

 

 艺术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160906103725

 

陈可之,男,1978年考入四川美院油画系,毕业后任重庆出版社美术编辑。代表作品《冬日晨曦》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奖",《长江魂--三峡纤夫》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名列第一),《历史》为文革后闻名的"伤痕画派"代表作之一,《东方之子》被誉为华人跨世纪形象。其作品《 历史》、《又一春》、《冬日晨曦》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作品由瑞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