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 (记者 王琦) 2010年,一本名为《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的著作在中国企业家中悄然走红,直接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引向以色列,书中所展现的以色列人的创新创业精神,让更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以色列这个面积人口都数目平平的国家却蕴含如此惊世能量:国土面积狭小却创造了商业奇迹,国家内世界高科技新兴企业密度之高、繁荣之盛,让人难以置信。很快,众多企业人纷纷向同僚、朋友推荐这本书,他们戏称它“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
如今,本书引发“的热度仍未停息,热词工业4.0又引发了中国企业人的思考,很多人说,工业4.0将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而这场“中国不能缺席”的革命浪潮也正裹狭着置身其中的中国企业和他们的“掌舵人”,促使他们和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国家一起,在浪潮中积极探寻适合的创新之路。
7月29日,由科技部指导,新华网、青岛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青岛千帆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暨2016中国·青岛创新创业创客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众多企业人带着自己创新之路上的困惑、疑问、经验和教训汇聚一堂,已经准备好去赴一场思想的盛宴——当然,他们也没有失望:应新华网深度整合专家资源,联合战略合作伙伴纽约金融学院之邀,前美国国会外交事务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顾问、以色列创新精神教父索尔·辛格先生在论坛上名为“中国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国度”的发言让众多与会者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把想法变为创新? 重要的是会做“加法”
“我们培养下一代人的时候,要让他们承担起责任,让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索尔·辛格
“以色列的创业企业比硅谷还要多。”以色列创新精神教父开篇的一席话就说得很多企业家暗暗咋舌,不过他完全没有夸张:作为一个每年诞生上千家初创企业的国度,以色列确实当得起“创业国度”的美誉。不过对比庞大的创业数据,索尔·辛格认为以色列得以成为“创新大国”的原因,却在于“风投的数量非常多”。
据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研究中心报告,2013年,以色列高科技投资创10年新高,662家高科技企业获得的投资金额达23亿美元,仅低于2000年的31亿美元。而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企业筹资情况的报告显示,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行业的688家公司共融资34亿美元,总额比2013年增长了46%。
风投为什么那么喜欢以色列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说说让索尔·辛格骄傲的以色列人创新“伴侣”了。
“人们一直认为创新就是一些新的想法,而想法就单纯的代表了创新,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索尔辛格看来,想法不但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而最重要是如何把想法“加上”其他的东西, 因而,“在以色列,驱动因素、决心及冒险意愿和自身移民国家的特性是创新的必要元素。”
一起去创新? 商业模式的成功在于“跨越”
“能够进行跨越式的创新,能够最先实现跨越式创新的国家,将会是引领世界创新的国家。”——索尔·辛格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科技杂志英国版中有曾说“It's time to copy China”,这句话对索尔·辛格的触动之大从他发言中提及的频次可见一斑,他坦言“我们必须要跟中国学很多东西,每个国家都有它的优势”,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能够集中各自的优势“一起去创新”。
“在以色列,大概有三百个大公司,他们有很大的研发中心。大家大概都想问,这些公司在以色列做什么呢?”确实,以色列国土面积并没有太大,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市场。而一般来说当大公司到一个国家来的时候都是有求于当地市场,如果没有市场,至少也是来挖掘原创市场。而以色列既没有市场也不是一个原始中心,这些公司在以色列做什么?
谜底很快被索尔·辛格自己揭开,这些大公司是来“和新创公司结合起来发挥彼此优势”的!因为术业有专攻,新创公司涉及多个领域,创新是强项,但如何把自身“做大”,它们就不那么明白了;而在大企业,因为自身结构虽然很难创新,但企业家知道如何运营,知道以何种成长模式来扩大规模最为有利——于是它们就自然的“互相帮助”了:“互相需要,互相借鉴”。
这种相互的需要和借鉴的成功相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索尔·辛格看来,自己国家的企业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个领域是最重要的:医疗、教育、城市发展。”而在他看来,这种“跨越”不仅仅意味着“比现在更好”,甚至是“完全推翻式的创新。”索尔·辛格坚信:“能够最先实现跨越式创新的国家,将会引领世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