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满天飞 蔡华伟制图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潜心科研的高素质青年科技队伍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科技界的有识之士为此深感忧虑:五花八门的“帽子工程”会不会把青年创新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以致扰乱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他们呼吁:对当前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应尽快梳理整合,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研的良好环境。
你有“千人”、我有“万人”,你有“长江”、我有“黄河”……众多人才计划让人眼花缭乱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杨玉芳的发言引发共鸣:近些年来各部委、各省市、各单位推出的人才计划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单位的人才计划近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教育部有“长江学者”(简称“长江”)、“青年长江学者”(俗称“小长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国农科院有“青年英才计划”,人社部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有“香江学者计划”……
加上各省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指出,各部门、各省市推出人才计划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在吸引、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人才计划政出多门、定位重叠、标准不科学、评选不公平、管理不完善,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正日益凸显,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些计划的评选异化为“拼关系”,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帽子”
“我们系前年引进了一个非常好的年轻老师,他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读博士后。他回国后工作非常出色,被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权威科技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TR)评选为2015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每年在全球评出35位35岁以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创新精英)。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回国后连续两年申请‘优青’,都莫名其妙地落选了。”邢新会对类似事件深感不解,“我们系还有两个非常不错的青年人才,去年参评‘小长江’时也意外落选。”
据记者了解,有类似遭遇的高校、科研单位还有不少。
为什么类似现象会频频发生?
“原因之一就是一些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原总工李莉认为,评选人才计划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创新能力和潜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数”。“正确的评价应该是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不同性质,采用相应的标准分类评价,但现在是不管你搞什么,往往就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等数字指标。”
“现在全国的人才计划那么多,导致评审的工作量非常大。许多评审专家叫苦连天:不是在评审,就是在去评审的路上。”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说,“这不光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直接导致评审专家不可能花足够时间去认真评审,结果只能去数申请者刊发的论文数,或者看他过去戴过什么‘帽子’。”
受访人员指出,比评价标准不合理更“要命”的,是评选过程中的“拼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院士曾多次受邀评选“千人”“杰青”和“长江”,每次评选之前都会接到许多“说情”的电话、短信。“其中有的来自被评者本人,有的来自被评者的导师或者所在单位的系主任甚至是校长,措辞不一、主旨相同,就是请求‘关照’。”他告诉记者,“我曾私下里问过其他评委,他们都用‘防不胜防’‘络绎不绝’来形容‘打招呼’的。”
“现在一些人才计划的评审标准,逐渐异化成了 ‘拼关系’。”邢新会说,“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别的小组会上,有委员反映,现在往往是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帽子’。”
“社会上本来就重视人情,科技界的‘拼关系’也由来已久、屡禁不止。”邢新会不无担忧地说,“如果任由各类人才计划评选中的‘拼导师’风气蔓延,就会让更多博士(后)毕业的年轻人在工作之初就染上投机钻营的恶习,必将遗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