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 >详情

芦苇变废为宝 可做肥料更可制鞋

2016-01-08 10:03:00
这收割下来的芦苇到底放到哪里去?还有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说来您可能不信,这芦苇还可以变废为宝,作用可是多多呢

这收割下来的芦苇到底放到哪里去?还有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说来您可能不信,这芦苇还可以变废为宝,作用可是多多呢。
一段铲车运芦苇
这里是苏州金庭镇元山大申港,整个吴中区收割的芦苇,最终都将收集到这里,经过晒干粉碎后,导入池中进行发酵。
马韶光 大申港湿地植物综合利用处理设施负责人
通过在这个池子里发酵 堆沤 然后和水草一起混合 搅拌 作为一个有机肥料 用在我们的农用种植地上面
根据统计,全年的芦苇可以最终化成500吨有机肥料,给100亩土地施肥,相当于12个足球场那么大。另外,整个太湖湿地范围的水生植物,经过处理都可以变废为宝。除了做肥料,开花期的芦苇,更是旧时苏州人过冬必备的苏式“雪地靴”。
 施洪德 芦花鞋制作传承人
冬天啊 暖和啊 脚有湿气 穿了好 透气性相当强 比棉鞋暖和得多了
芦花鞋,原料就来自开花的芦苇花。先把稻草搓成长绳,作鞋底用,再把芦花搓成绳,作为鞋面。两者组合就是芦花鞋。一条粗粗的木棍,这头连着麻绳,那头拴在腰上,通过腰力拉动,麻绳在木桩上快速打结编织,没一会儿,一个草鞋雏形就出来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家港南丰镇上编 施洪德 芦花鞋制作传承人
买两 三毛钱一双是算不错了 就算比较好的 卖了三双芦花鞋 到街上去买菜可以买好多菜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上世纪70年代末,芦花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穿鞋的人越来越少,但老苏州的智慧还是不会被遗忘,在2010年,施洪德的芦花鞋编织技艺,入选了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