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恰逢建校八十周年,万州二中全面总结办学历史,秉承“为诗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办中华名校,育诗意少年”为办学目标,精心创建诗意校园,全力推进诗教文化,积极营造诗意课堂,着力构建诗意课程,诗意校园文化建设独树一帜,得到国内不少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2019年12月,长期致力于名校名师研究的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陶继新先生专程赴万州二中开展为期两天的专题考察调研,并撰写出《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诗意文化”解读》,对万州二中诗意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于2020年5月25日刊登于“国内惟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教育日报和“迄今为止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媒体”——《中国教育报》(第四版“教育展台”栏目)。现特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诗意文化”解读 陶继新 汪建德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不但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言佳句,而且成为很多人的美好向往。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万州二中”)的“诗意文化”,则让这一诗句的理想向往,在校园里变成现实,同时也延伸出了更加丰沛的内涵。 一所有品质的学校,一定有其精神之魂。万州二中这所有着80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巴渝名校,根在哪里?魂在何处?作为重庆市特级教师、骨干校长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汪建德一直为此寻觅,即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终于有一天,当他凝望着学校背靠的三峡历史文化名山太白岩,“诗意文化”这4个字突然在脑际闪现出来,旋即,异常的激动与喜悦便洋溢在他的脸上。 将“诗意文化”作为学校之魂,当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其必然的原因。 自古以来,三峡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一泻千里的凶险激流,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触景生情,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仅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千古绝唱,就足以让人们想见三峡的水急滩险与诗人的豪放胸怀。由于当时交通极不发达,水运成了仅有的交通方式。但凡欲乘舟过三峡者,绝对不能在夜间通行。因而从上游经万州过三峡的商旅、官员、文人等,一般需留宿万州,次日白天再行。 于是,这些文人骚客或走进万州客栈,或行至江边,开怀畅饮,吟诗作赋,从而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的诗作。据汪建德校长讲,李白、杜甫、白居易、郑谷、苏轼、黄庭坚、陆游、杨慎、来知德、陶澍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吟诗留迹。 万州二中,背倚一座巍峨而秀美的名山,古称西岩。相传李白就曾在这里开怀畅饮,弈棋吟诗。一日,他在西岩与友人下棋的时候,一只五彩凤凰口衔金壶落于棋盘,大家惊讶不已。可李白却泰然自若地把金壶从凤凰的嘴里接过来抛向天空,随即骑上金凤凰腾空而去。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谪仙醉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从此之后,西岩便改名为太白岩。 汪校长很自豪地对笔者说,万州是一个有文气、灵气和仙气的宝地,不仅古代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不远千里来到万州,而且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何其芳,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蒋孔阳等,就出生在万州;与学校比邻的太白岩的诗文气象,更是无时不闪烁出灼灼光芒。“斯人虽已逝”,可万州二中的师生却依然可以通过他们留存的精神文本,聆听这些文学大师的吟唱,从而长久地让这些大师的文气在心中激荡,并以某些载体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浸染师生的心田。 身处文化圣地的万州二中在执着寻觅学校之魂的时候,“蓦然回首”,“诗意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太白岩的诗意仙气在有形无形浸染万州二中的过程中,让学校渐渐呈现出诗意纷呈的万千景象。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热爱与诵读诗歌,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前不久,在学校见到老教师万久任,尽管他年过八旬,可思维依然敏捷,说起万州二中的诗意文化,他引经据典,广博而又恰到好处,令人顿时对面前这位文化智者肃然起敬。万老师说,虽然几十年前没有用“诗意文化”形容学校之魂,可那时的万州二中就已经是诗意满园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若非饱读诗书者,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 万州二中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爱诗诵诗以至写诗的教师,才有了文脉不断的精神气象。 据学校纪委书记胡勇讲,2002年,语文教研组长李辉满老师就带领全组教师开设了“古代诗词鉴赏”选修课。近20年来,整个语文组坚持不懈地研究与践行着“诗意文化”。 如果与学校的领导或教师交谈一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无不散发出诗意文化的气息。教师们希望学生努力学习,但不倡导“白+黑”“5+2”地拼命死学,而是要求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如同古代韵律诗那样富有节奏,因为“一张一弛”不但是“文武之道”,也是诗意的一种呈现方式,只有在一种自由快乐的诗意状态下学习与生活,才能抵达高效学习的殿堂,并享受身心健康的愉悦与美好。 当诗意在校园里回荡的时候,学校不但有了文化、有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这个视角考虑,选择“诗意文化”作为学校之魂,不但让学生有了一个诗意的当下,而且这种诗意还会充盈他们的整个生命过程,让他们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万州二中的“诗意文化”,是希望师生通过诗歌等文学载体,以文“化”人,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寻找到一个具有文化品格与审美追求的精神家园,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同时,这里所说的“诗意”又是开放的,从学校管理到日常生活,都会因为有“诗意”的荡漾,而蓬勃出别样的精神气象。它有益于当下生命的诗化,又指向更美好的未来,同时考虑到高中这一特定的生命阶段,学校才确定了“为诗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在此基础上,“育诗意少年,办中华名校”的办学目标也就相应而生了。因为没有少年时期的诗意奠基,就不可能有未来的诗意人生。不过,少年时期又是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段,学校就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让他们诗意沛然,生机勃发,既热情地向往高尚的精神,又努力地学习优质的文化。有了这样的诗意青春,能积蓄下生命的能量,让整个生命都洋溢出诗意与活力。 这需要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导,所以,还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诗意教师。而万州二中正好拥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一直以来,万州二中保持着高升学率,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可是,这些学生不是靠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白+黑”脱颖而出的。因为教师们知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放飞心灵的自由场域,甚至让他们有一种“当仁不让于师”的大胆质疑精神,才是开启其生命潜能的有效方略。正是这种放大了的“诗意”课堂,让学生在努力向上而又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考试成绩,特别是有了“诗意”的生命状态。这些“诗意”教师和“诗意”少年既以校为荣,又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使学校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办学目标同样闪耀出精神光华的,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平民本色,精英气质,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万州二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平民百姓之家,勤奋质朴而善良敦厚。休说进入名校万州二中,即使步入名牌大学,也不会失其赤子之心。有了这种生命之本,才能抵达“本立而道生”的高层境界。 平民不等于平庸,相反,保持平民本色又奋发有为,不但可以摆脱平庸,还能形成精英气质。这种气质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通过不懈的追求乃至生命的磨砺才可能具备的。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这些平民之子,实现生命的超越,非但不是神话,反而应当属于生命的本然。 毋庸讳言,这些学生在实现生命自我超越的同时,也会超越他们的父母,因为不少学生以后会考入重点大学,毕业之后,有的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的还会走出国门继续深造。飞得越高,走得越远,越不能失其赤子之心,越应当有民族情怀与爱国之心。万州二中不但是一个诗意的校园,也是一个培养有爱国之心与民族情怀之士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很多杰出的诗人,也都是爱国之士。而平时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诗人伟大的人格风范,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 拥有民族情怀,并非盲目地排外,相反,应当具有国际视野,胸怀世界。因为这一代的学生,是要面向世界的。不管是在国内工作,还是在海外打拼,都要在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同时,思考如何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需要中国,而且知行合一,终身努力。 汪校长说,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但并非是不可企及的殿堂。 要想抵达这一宏伟的殿堂,就要“正心修身,立己达人”,于是,这8个字就成了彰显学校精神文化核心要素的校训。 《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身修才能国治,国治才能天下平”。不过,“欲修其身者”,则要“先正其心”。看来,正心与修身密切相连,缺一不可。没有了“正心修身”,即使才高八斗,也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而作为孔子忠道精神的“立己达人”,则意在正心、修身以至学有所成之后,还要走向“达人”的崇高境界。在自己诗意地栖居且大有成就的时候,还要成就与惠及他人。有了这种胸怀与行动,其诗意才能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要想让“诗意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田,无疑需要相应载体的支撑,而洋溢着“诗意”的校园环境,则可以“于无声处”陶冶人们的心灵。近年来学校所建设的太白诗林等文化景观,无疑让“诗意”有了物质文化的承载。 走进太白文化广场,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大唐盛世,走进李白那浩荡着仙气的诗意殿堂里。 广场旁边的太白诗林,不但有飘逸洒脱而又诗意盎然的李白雕像,而且还雕刻着20多首李白著名的诗篇。课外时间,常有学生聚精会神地一边看一边低声吟诵。有的学生说:“每当这个时候,李白当年在太白岩饮酒赋诗的景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让我们对这位旷世奇才高山仰止的时候,生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冲动。” 而校园仿建的“古万州八景”之一的“流杯池”,同样让学生观之仰之,流连忘返。他们有时一边低声诵读着《西山记》这一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散文佳作,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的行楷碑文,于是,无限敬仰之情在心中回荡,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见贤思齐”的学习愿望。 诗意文化景观雕塑群,在校园环道两侧依次展开,步入其中,群贤毕至、圣者云集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如果逐一细观屈原、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名家大师的雕像,便更觉穿越千年、如见其人。他们在峡区为官作吏或旅居漫游时所写的诗篇多达4000多首,学校则从中撷其精华,刻印于雕塑群中,让学生在观仰这些风流人物的同时,也徜徉在他们留存的经典诗文的意境里。 学校副校长刘卫华说,学校构建的这些环境文化富有诗意与文味,同时,它还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为这些大诗人的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地去感知他们伟岸的人格与崇高的精神,从而在不知不觉的吟诵中,诗人们的思想也悄然流进了学生的心田。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见,诗在正己、修身、立德、树人、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是,如何让“诗意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关键是将“诗意文化”融于学校课程建设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终师生才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此,学校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着力构建“风雅意韵”四位一体的诗意文化课程体系。 据汪校长介绍,所谓风雅意韵,其中“风”即“三风”活动课程体系,以系列活动为抓手,大兴“吟咏之风、品鉴之风、临创之风”,培养师生诗意风范;“雅”即2448雅居景观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两大文化广场、四大文化群落、四大诗名道路、八大主体楼宇,让校园成为“诗意涌动、人文淳朴”的“世外桃源”;“意”即“五意”课程目标体系,建设诗意校园、营造诗意班级、打造诗意课堂、培养诗意少年、锻造诗意教师;“韵”即“四韵”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以“四韵”(华夏诗韵、巴渝画韵、三峡文韵、平湖琴韵)校本选修课程为载体,积极开发三峡乡土文学、经典诗词鉴赏、经典诗词书画临创、诗意作文四大类诗意文化精品课程,让学生陶醉于诗韵书香中。 的确,万州二中大力开发“诗意文化”课程体系,不但可以更加充实国家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差异性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他们的诗意人生奠基。比如,每个学校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万州二中也不例外。只是,万州二中开展的却是“诗意文化”课程体系下的“三风”活动,独具个性,有声有色。 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一日一诵”活动,学生收获之大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少年时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虽然每天只有短短5分钟时间,但是学生足以熟读一首诗词,甚至记诵在心,并对诗词大意有所了解。日积月累,在校6年,便可背诵古诗300首,熟读1000首以上古诗。这些古诗都是教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多有真善美的灵魂在歌唱。所以,学生在“一日一诵”中,不但逐渐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升了精神境界。 诗歌创作大赛、校园诗词大赛、诗歌朗诵比赛则是学校的另一道风景。一些有了一定诗词诵读“功夫”的学生,在欣赏诗人佳作的同时,也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而在这个年段学生抑制不住的激情,正好可以通过诗歌倾泻出来。于是,学校不失时机地举办了一系列的诗歌创作大赛活动,让这些跃跃欲试的学子,有了挥洒才思的平台。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初出茅庐而勇气可嘉的学生的创作,有的已经洋溢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味,甚至让教师们不由自主地生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感叹。 其实,学生的潜力之大,有的时候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舞台,就有可能让其潜力如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跃而起,奔驰起来。 周一升旗仪式时进行的班级诗教文化展示活动,也让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让自己的班级在展示活动中取胜,学生们彼此之间的精诚团结精神以及为班争光的意识蓬勃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恢宏气象。这不但让各个班级中的学生都有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班级集体荣誉感。 一系列的校内“诗意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学校又为他们搭建了校外活动的平台。 据汪校长讲,学校与文学艺术联合会、何其芳文学研究会、三峡诗社等文化机构合作建立校外研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交流,不时邀请诗人、作家来校开设讲座等。同时,在校内成立诗社、长风文学社,创办《三峡校园报》,开办校园电视台和微信公众号,为学生发表诗作或其他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极大地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学生们作诗写文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汪校长说,万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诗人何其芳就出生在此地,说不定多年以后万州二中的学生中,也能有一人甚至若干人成为著名诗人呢!是的,学校不应当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让学生一心只读教科书,还应当让他们的青春诗性澎湃回荡,真正拥有一个终身难忘的诗意人生。 副校长刘卫华讲述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生态教育等活动,这些烙印着德育特色的活动,也无不诗意盎然。比如举行环湖拉练活动、瞻仰九五纪念碑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活动、参观三峡移民纪念馆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但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还常常一边活动,一边吟诗作赋,从而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有了诗意的飞扬。 《诗经》被列为五经之首,足见中国古代教学对诗歌的重视程度。而万州二中的课堂,无疑也成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演绎“诗意文化”的有效载体。 为了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更多“诗意文化”的元素,学校倡导教师诵读诗歌,亲近经典,从而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在这种“诗意文化”的大环境下,一些教师越来越爱上诗歌,有的还可以即兴赋诗,其中不乏佳作,赢得了学生的赞赏。 谭江驰是高三理科班的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时不但自己吟诵诗歌,也让学生通过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与妙趣。有时灵感突然降临,谭老师还会仿照所诵古诗,即兴作诗一首,让学生不由得拍案叫绝,这也在无形中激发了一些学生写诗的冲动。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高三理科班课堂上吟诵诗歌,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对此,分管高三年级的副校长周易给出了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他说,学习成绩的高下,与学生平时的情绪状态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死气沉沉、情绪低落的学生,即使加班加点地学习,成绩也未必持续上升。相反,一个富有诗意、朝气蓬勃的学生,即使比一般学生少学了一点儿课本知识,考试成绩也往往名列前茅。因为学习时间的多少虽然与考试成绩有一定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情绪愉悦与精神亢奋状态下的学生,多能步入高效的境界。一些成绩优秀的高中生,他们不但不是死学苦读者,反而是爱好广泛、意气风发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意文化”非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反而会让他们“游于艺”地步入高效学习的审美境界,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有了高中课堂上的“诗意文化”,学生的诗意情趣也会向未来蔓延,以至让其拥有一个丰沛的诗意人生。 网名“诗意人生”的张燕老师不但演绎了“诗意人生”的精彩课堂,而且还向课前与课后进行了延伸,特别是在他的班级开展了以诗歌记录学校生活的“青春记忆册”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诗意人生”的时空。 如果张老师哪一天没有在黑板上写上一首或几首诗,不在讲解课文知识时信手拈来几句经典诗句,不但学生会感到失落,他自己也觉得少了很多应有的课堂情趣。 张老师结合课文内容所吟诵的诗歌,绝对没有生硬之感,而会给人以“道法自然”的美感。他说这是临时生成的一种教学智慧,并让课堂瞬间闪耀出了一道奇异的亮光。如果没有诗歌诵读的“海量”积累,这些灵光一现的妙言佳句就不可能脱口而出。而每逢此时,他自己便情不自禁地升腾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感,而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里。 这种无处不在的诗意教学风格,即使在毕业班的复习课上也可以演绎出万千风景,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并在复习中感受到了诗意荡漾的无限美好。 通过这两位教师,便可以窥斑见豹,想见万州二中课堂之上更加丰满的“诗意文化”景象。 副校长周易认为,课堂不应当只在教室之中,而是应当有一个大课堂观。比如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流杯池”,在王羲之的雕像前,抚摸着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字迹进行教学。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太白诗林,瞻仰着这一伟大诗仙的形象,去领略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与豪放。在教学其他著名诗人诗作的时候,也走到学校里有其雕塑与刻有诗篇的地方,让学校这个具有“诗意文化”的场地,成为一个诗意流彩的课堂。他说,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走到太白岩,开设一个更大的课堂。 想想当年孔子的课堂教学,既有杏坛固定“教室”的课堂,更有一个流动的教学系统,即使在14年的周游列国中,他也一直在进行着教学工作,很多不同国度里的不同场所,都成了孔子的“教室”。这种大教室观、大课堂观,对万州二中的诗意课堂,不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吗? “心者,君主之官”,“诗意文化”固然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心灵,才是感受诗意的更为核心的所在。 来源:中国教育报